中華文明亙古綿延,一脈相承,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民眾用辛勤的勞動和卓越的智慧,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存。5月21日,由安徽新華升學部主辦的“戲曲進校園”活動在學校大禮堂順利展演,本次展演劇目包含《烏盆記-劉世昌堂訴》、《十八相送》、《草橋結拜》等,劇種為推劇。據了解推劇唱腔音樂源于淮河流域的民歌小調、花鼓燈歌等音樂元素,經過近百年加工、提煉而逐步形成,現已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戲劇展演主角安徽新華升學部高華澤同學小小年紀已經有多年的推劇演出經驗,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經歷選曲、選角、排練、落地,不僅要思考如何塑造演活角色,每次排練完還要帶著參演的小伙伴復盤總結,最難能可貴的是很多參演同學是第一次接觸推劇,為了呈現更完美的舞臺效果,大家也是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汗水。“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推劇,喜愛上這個稀有劇種,是我們這一代青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高華澤同學說。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富具民族文化藝術特色的“活態”文化,被視為人類智慧的結晶、生命的記憶。為了貫徹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和創造力,近年來安徽新華通過打造“非遺百工坊”、大力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成立非遺社團,挖掘地方非遺項目內涵,大力弘揚非遺文化,
讓文化自信的種子在廣大青年學生內心生根發芽。
面向未來,學校將繼續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文化育人功能,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大力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培養富有新時代職業精神和技術技能的能工巧匠。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
在線咨詢】